广东教师招聘考试

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教材|

砖题库直播职位库文库题库阅读|

微博微信QQ群问答师资

020-61136179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广东人事考试 > 广东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技巧 > 教育综合知识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与教育学(4)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与教育学(4)

2015-09-23 11:23 广东教师招聘考试 http://gd.huatu.com/jiaoshi/ 作者:广东华图 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导读】为帮助考生更好备考2016年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华图教育专家整理了一系列考试技巧。下面广东人事考试网为考生提供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与教育学,望考生多加关注,2015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答疑群:145334620。

 

  教育学及其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学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

  (三)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进行揭示和说明;二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系进行阐释和解释,这其中包含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面,教育领域中的普遍规律。如,教育和社会发展间的规律: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人口质量和数量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文化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和人的身心发展间的规律;(2)第二个层面,学校教育的工作规律。如,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规律;(3)第三个层面,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规律。如教学规律、德育规律、学校管理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1.中国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①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②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③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④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⑤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教育学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第四,改过迁善。

  第一,要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第二,对他人的过错采取谅解的态度。

  ⑦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公元35—96)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有的被翻译成《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三百多年。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1229字,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①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分大成和小成,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方面的表现。

  ③教学原则

  第一,教学相长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二,预时孙(xùn)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第三,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第四,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

  ④论教师

  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高度评价老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西方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让学生获得某一个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自己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为“产婆术”。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苏格拉底与古代其他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论就是: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2)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99)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受(苏格拉底被诬告并被处死)株连流亡国外12年,游历了许多国家,视野大开。回国后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字叫“Academy”(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哲学王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认为上帝分别用金子、银子和铜铁制造出了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因此,三种人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名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任务,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

  ①灵魂说:认为灵魂分为植物的(生物性)、动物的(感觉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认识与思维)。

  ②教育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

  ③实施体、德、智三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应该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人们过美好生活的条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美德。而智育是培养理性的灵魂,形成高尚、自由的灵魂。他认为最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关注“广东华图”微信,获取最新资讯、真题答案、内部资料等信息!

  考公神器【华图在线APP下载】|微信搜索“广东华图

  公职交友社区【新公社APP下载】|微信搜索“gdhtgwy

(编辑:广东华图)

华图在线APP客户端下载

2017年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
京ICP备11028696号 京ICP证09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