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考热点专题透析之保障性住房
2011-09-21 17:15 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http://gd.huatu.com/ 作者:广东华图 来源: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编者按:住建部2010年底向各地发出《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1000万套。2011年保障性住房总量有如此规模的增加,表明政府越来越重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构建,7月,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各地要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开工,年底前确保完成400万套。而当前时间过半任务未过半,从部分城市今年以来保障房开工情况来看,成绩并不乐观,一些城市开工率不到三成。下来数月各地将迎来保障房大规模集中开工热潮,第三季度也或成为保障房建设的“问责季”。
保障性住房的背景与意义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其中,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对于最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租赁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而对于中高收入家庭可通过市场购买、租赁商品住房。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首先,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的安排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投向使用效率最高、发展最为需要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大气力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
其次,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工程,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权威测算显示,2010年新增的75亿元廉租房建设投资及其所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可以拉动钢材消费量65万吨,水泥消费量50万吨。同时,此次国家还安排了17亿元中央投资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这可以拉动铸铁消费量两万吨,钢材消费量10万吨,水泥消费量30万吨。
再次,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工程,还为今后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都将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
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初步形成
2007年8月,国务院对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做出了全面部署后,全国所有城市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地级以上城市对申请租赁住房补贴的低保家庭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原建设部等九部委发布了新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明确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体系;财政部公布《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也提出从八方面确保廉租住房保障资。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随后,《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出台,提出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2008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几年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
2009年10月,住房保障法已经纳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在年底温家宝接受新华社访问的时候,提到政府要做好: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的改造。在资金、土地以及税收上,都要给予优惠和保障;要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房和改善性住房。但同时要采取措施抑制投机。中国国情决定了我们的住房必须坚持安全、经济、适用和省地的原则,特别要重视中小套型和中低价位房屋的建设;要运用好税收、差别利率以及土地政策等经济杠杆加以调控,稳定房地产的价格;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建、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的行为。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其中,2008年四季度至2010年末,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300万套,竣工800万套;其中2010年开工590万套,竣工370万套,是历年来建设进度最快的一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总投资累计超过1.3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和预算内投资1300多亿元,地方政府也大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