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信息报考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微商城|砖题库华图文库直播|华图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广州 在线咨询
    深圳 在线咨询
    佛山 在线咨询
    珠海 在线咨询
    中山 在线咨询
    清远 在线咨询
    韶关 在线咨询
    东莞 在线咨询
    惠州 在线咨询
    汕头 在线咨询
    汕尾 在线咨询
    潮州 在线咨询
    揭阳 在线咨询
    梅州 在线咨询
    河源 在线咨询
    湛江 在线咨询
    肇庆 在线咨询
    江门 在线咨询
    阳江 在线咨询
    茂名 在线咨询
    云浮 在线咨询
    广东华图 在线咨询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5-09-23 14:59 广东人事考试网 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微信公众号 备考QQ群 华图在线APP

      广东教师招聘网提供以下教师教育综合知识信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更多关于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师教育综合知识的内容,请关注广东教师招聘网/广东人事考试网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概述教育学及其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学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
    (三)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进行揭示和说明;二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系进行阐释和解释,这其中包含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面,教育领域中的普遍规律。如,教育和社会发展间的规律: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人口质量和数量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文化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和人的身心发展间的规律;(2)第二个层面,学校教育的工作规律。如,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规律;(3)第三个层面,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规律。如教学规律、德育规律、学校管理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1.中国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①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②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③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④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⑤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教育学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第四,改过迁善。
    第一,要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第二,对他人的过错采取谅解的态度。
    ⑦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公元35—96)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有的被翻译成《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三百多年。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1229字,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①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分大成和小成,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方面的表现。
    ③教学原则
    第一,教学相长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二,预时孙(xùn)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第三,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第四,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
    ④论教师
    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高度评价老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西方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让学生获得某一个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自己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为“产婆术”。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苏格拉底与古代其他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论就是: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2)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99)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受(苏格拉底被诬告并被处死)株连流亡国外12年,游历了许多国家,视野大开。回国后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字叫“Academy”(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哲学王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认为上帝分别用金子、银子和铜铁制造出了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因此,三种人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名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任务,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
    ①灵魂说:认为灵魂分为植物的(生物性)、动物的(感觉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认识与思维)。
    ②教育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
    ③实施体、德、智三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应该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人们过美好生活的条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美德。而智育是培养理性的灵魂,形成高尚、自由的灵魂。他认为最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④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适应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公元35—96)
    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norator,原本应为《雄辩术原理》),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昆体良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雄辩家应该是善良的人,不单是有才能。
    ②班级授课方式的拥护者和提倡者。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是班级授课思想的萌芽。
    ③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赋才能差异,因材施教。
    ④反对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一批教育家,出现一系列教育著作,提出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观点,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的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1592—1670)
    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观点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1)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依据人的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2)他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2.洛克(1632—1704)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观点反映在《教育漫话》中: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生来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差别都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
    (2)提出“绅士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他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3.卢梭(1712—1778)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要思想反映在其著作《爱弥儿》中:
    (1)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2)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4.赫尔巴特(1776—1841)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其主要观点有:
    (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后人把他的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的主要原因。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即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
    (4)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清晰明确地感受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
    (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5.杜威(1859—1952)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其主要思想有: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走向更为科学化的阶段。
    1.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1)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笔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深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大批以教育实验和心理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
    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所谓全面和谐的教育,即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他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中的定义、原则或法则;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发现式学习;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4.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6.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他根据儿童认知结构和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教学原则和方法,即应按照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儿童的实际活动在教育中占优先地位;儿童的互相协作应在学校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一、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问“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2.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因此,要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作为教育内容。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
    从以上我们对教育活动构成要素及其作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展开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受教育者就不能得到有效地指导;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也不能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组合。
     
    四、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美】孟禄。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四)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
     
    教育发展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
    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的教育。
    (二)古代教育
    由于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此古代社会的教育也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1)中国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2)欧洲
    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如赛跑、跳跃、角斗、骑马、投掷等,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
    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国内阶级斗争较复杂。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奴隶主的后代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
    我国和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状况表明,奴隶社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工具,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能享有受教育权,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中国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阶级性,还有鲜明的等级性,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2)欧洲
    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无论是我国的封建教育还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骑士教育都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三)近现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入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相像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从而引发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近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学及其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学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
    (三)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进行揭示和说明;二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系进行阐释和解释,这其中包含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面,教育领域中的普遍规律。如,教育和社会发展间的规律: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人口质量和数量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文化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和人的身心发展间的规律;(2)第二个层面,学校教育的工作规律。如,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规律;(3)第三个层面,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规律。如教学规律、德育规律、学校管理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1.中国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①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②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③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④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⑤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教育学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第四,改过迁善。
    第一,要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第二,对他人的过错采取谅解的态度。
    ⑦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公元35—96)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有的被翻译成《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三百多年。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1229字,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①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分大成和小成,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方面的表现。
    ③教学原则
    第一,教学相长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二,预时孙(xùn)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第三,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第四,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
    ④论教师
    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高度评价老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西方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让学生获得某一个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自己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为“产婆术”。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苏格拉底与古代其他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论就是: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2)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99)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受(苏格拉底被诬告并被处死)株连流亡国外12年,游历了许多国家,视野大开。回国后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字叫“Academy”(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哲学王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认为上帝分别用金子、银子和铜铁制造出了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因此,三种人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名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任务,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
    ①灵魂说:认为灵魂分为植物的(生物性)、动物的(感觉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认识与思维)。
    ②教育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
    ③实施体、德、智三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应该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人们过美好生活的条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美德。而智育是培养理性的灵魂,形成高尚、自由的灵魂。他认为最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④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适应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公元35—96)
    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norator,原本应为《雄辩术原理》),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昆体良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雄辩家应该是善良的人,不单是有才能。
    ②班级授课方式的拥护者和提倡者。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是班级授课思想的萌芽。
    ③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赋才能差异,因材施教。
    ④反对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一批教育家,出现一系列教育著作,提出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观点,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的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1592—1670)
    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观点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1)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依据人的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2)他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2.洛克(1632—1704)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观点反映在《教育漫话》中: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生来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差别都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
    (2)提出“绅士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他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3.卢梭(1712—1778)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要思想反映在其著作《爱弥儿》中:
    (1)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2)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4.赫尔巴特(1776—1841)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其主要观点有:
    (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后人把他的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的主要原因。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即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
    (4)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清晰明确地感受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
    (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5.杜威(1859—1952)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其主要思想有: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走向更为科学化的阶段。
    1.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1)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笔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深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大批以教育实验和心理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
    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所谓全面和谐的教育,即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他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中的定义、原则或法则;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发现式学习;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4.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6.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他根据儿童认知结构和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教学原则和方法,即应按照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儿童的实际活动在教育中占优先地位;儿童的互相协作应在学校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教育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与对象
    (一)教育科研的含义
    学校教育科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教育工作,围绕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学校教育科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目的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工作。
    第二,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一项研究中选择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主题即为研究的课题。
    第三,是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进行的。因此,随意、偶尔或零星的钻研和探究就不能称为研究。
    (二)学校教育科研的对象
    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所研究的对象为问题。问题性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特征,提出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第一个环节。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课题选择
    所谓课题,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很多;只有成为研究对象的问题才能称之为”,课题。
    1.课题选择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种
    (1)教育实践
    (2)教育理论
    (3)科研规划
    2.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1)教育性
    (2)实践性
    (3)可行性
    选择的课题要尽量小、尽量实,具有实施的可能。可以“小题大作”,把一个小课题做深、做透,是很有意义的。不要“大题小作”。例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重要议题,对之进行研究在当前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若选择“如何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作为研究课题,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题目很大,基本不可能进行研究;而若选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农民工子女的参与程度”则是一个较小的题目,单个教师完全可以开展研究。
    (4)适宜性
    根据儿童发展阶段和有关工作情况,选择适宜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关于如何帮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方面的研究就是很适宜的。相比较而言,如果研究如何帮助中学生集中注意力,这则是不太适宜的。
    (5)伦理性
    课题的选择不要违背伦理道德。
    (二)查找文献资料
    所谓文献资料,即他人或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进行研究之前,需要查找自己所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其目的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看看前人在此问题方面的研究情况。
    1.文献资料的类型
    以载体的物质形式可分为印刷品、电子版、实物类等;以资料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文章、著作、报告、光盘录像等;以对文献的加工情况可分为一手资料、二手资料、三手资料。
    2.文献资料的来源
    从地点上来说,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和国家、省市、区县、街道等各级公共图书馆查和收集资料。
    3.查阅资料的方法
    (1)顺查法
    以时间先后顺序,按照由旧到新的顺序,在课题研究的相关范围内查阅文献。
    (2)逆查法
    与顺查法相反,根据时间的由斤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在课题研究的相关范围内查阅文献。
    (3)引文查阅法
    即以已有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或注释为线索,查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
    (4)综合查找法
    将各种方法加以综合使用查找文献。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可以进行快速检索。如关于培养小学生正确书写习惯的研究,可以“小学生”和“书写习惯”作为“篇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
    4.查阅资料的步骤一般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检索的关键词。确定了“关键词”,才能确定查找的中心。
    (2)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即查找从时间、类型和等角度来说是什么范围内的文献。
    (3)进行初步查阅。
    (4)修正关键词和文献范围。在进行初步查阅后,如果发现所查找到的文献与预期不同,那么则进一步修正检索的关键词,或更改所查找文献的范围。
    (5)对文献进行归类和初步分析。
    (三)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研究设计方案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步安排和人员分工、参考文献。
    (四)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五)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六)研究报告的撰写
    (七)课题结题
    三、学校教育科研的层次
    根据一般的科学研究层次划分,学校教育科研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1.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研究原则、研究逻辑,等等。从这一层次分类,可以把学校教育科研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操作方式。从这一层次分类,可以把学校教育科研分为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及个案研究等。
    3.具体方法与技术,是指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方法、工具和手段。从这一层次分类,可以把学校教育科研分为使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进行的研究。例如,在一项.“关于×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研究”中,拟通过向所有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全面了解他们课外的阅读情况,然后统计回收问卷中的答案,再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在这项研究中,从方法论的层面来说,为定量研究;从研究方式层面来说,属于调查研究;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使用的是问卷法。
    四、教育科学研究方式
    (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
    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可以采取抽样的办法进行调查研究,既省时,又简便。
    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调查研究一般经历六个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准备调查材料和工具、实施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
    1.题目——介绍调查主题与对象
    2.引言——阐述调查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等
    3.正文——主体部分,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分析统计整理后,归纳出若干项目进行叙述。
    4.讨论与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进一步阐述,亮出自己的观点,针对调查结果写出对教育教学工作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5.结论——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简单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拓展阅读
     
     

     
    主要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的,设一个总体个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这样的抽样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个数不多时,适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比如商场的抽奖(一等奖为摸到3个红球,二等奖为摸到2个红球,三等奖为摸到1个红球):摸到一个球,放回去再摸一个球,然后放回去再摸一个球。
    2.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也称为等距抽样、机械抽样、SYS抽样,它是首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是纯随机抽样的变种。比如把100个学生编号,从100个号中选6个,可以以5为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比如随机起点为52,抽到的6个号码为:52、57、62、67、72、77)。
    3.分层抽样
    又称分类抽样和类型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再在各层内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比如,抽取小学(学制为6年)120名学生进行研究,可以按照年级和性别两个维度分为12个层次,每个层次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抽取10名学生。从而保证不仅每个年级人数相同,性别同样也相同。使样本更具代表性。
    (二)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的含义
    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行动研究重点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2.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行动研究直接探讨如何改进实践,这一点将之与其他研究区别开来。诸如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现状,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可以促进教师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但是不能直接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研究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
    (4)研究的循环性。
    3.行动研究的步骤
    (1)发现问题。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而不是来自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因此,需要从实践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分析问题。对问题加以聚焦与界定、诊断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3)设计研究方案。具体地确定问题解决的目标、研究的具体内容、参与的人员、如何提供研究的条件、研究的进度安排、资料收集的方式和研究效果的评价。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根据方案,把解决问题、改进实践的具体措施有计划地落实到实践中。同时,收集实施中的资料。
    (5)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效,以及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的研究。
    (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在问题得到最终解释后,对研究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
    (三)经验研究
    1.经验研究的含义
    经验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类型。经验研究不同于经验总结。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研究”,因而应有研究的目的,有创新性结果。而后者不一定具有这两个特征。进行经验研究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经验。教师的经验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有价值的体会、认识和技能。
    2.经验研究的过程
    ①积累经验,提炼问题
    ②分析经验。
    ③撰写经验研究论文。
    (四)个案研究
    1.个案研究的含义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个案研究的特征
    (1)研究的独特性。
    (2)研究的全面性。
    (3)研究的代表性。
    3.个案研究的步骤
    (1)确定个案。
    (2)收集个案资料。
    (3)分析和整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4)方案实施。
    (5)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4.个案研究报告的写作
    个案研究报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基本资料。个案撰写者的基本信息、个案研究中主要人物的关键信息(需要呈现有哪些关键信息,视具体情况而定)
    (2)个案背景。有关个案的时间、地点和来源等背景信息。
    (3)个案的具体内容。即个案中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
    (4)梳理和分析。对个案进行研究性质的分析。
    (5)感想与启发。研究者从个案中有什么感想,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五)叙事研究
    1.叙事研究的含义
    叙事即叙述故事,即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讲故事。因此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这种研究强调个人经验的原始性、情境性和真实性。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教育叙事研究的优点是:可以真实、具体地呈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关注日常实践中的细微环节,培养教师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叙事研究的特征
    (1)呈现事件情节。
    (2)重视背景。
    (3)呈显个人。呈现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4)重视反思。
    3.叙事研究的步骤
    (1)发现研究问题。
    (2)寻找叙事对象。
    (3)搜集故事。
    (4)撰写故事。即具体的“叙事”过程。
    (5)分析故事,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六)实验研究
    1.实验研究的含义
    实验研究是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一种研究类型,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实验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中要求较高的一种研究类型。
    2.实验研究中几个常用概念
    变量:随着条件或情境的变化而在数量或性质方面发展变化的人、事物或现象的某方面特性。
    自变量:能引起被研究的特性发生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常量:仅有一个不变值的某个概念。
    被试:被研究的对象。
    抽样: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被研究者的过程。总体又被称为全体,抽取的那一部分叫做样本。
    前测:研究之前的有关测量数据
    后测:研究之后的有关测量数据。
    3.实验研究使用的步骤
    (1)实验设计。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假设,构建实验框架,选择被试,确定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和控制方法,撰写实验方案。
    (2)实验实施。
    (3)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4)撰写实验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撰写的一般结构为: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
    (5)进行扩大实验或重复实验,以进一步推广或验证实验结论。
    五、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一)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指通过收集相关的实物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可用来研究的实物主要有如下类别:学生的书面作品,如作业、日记、作文、信件、绘画、考试卷子、板报稿件等,学生的劳动产品,如小发明、小制作等;教师自己的书面资料,如备课笔记、读书笔记、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工作计划等;教师的劳动产品,如教具;年级组或教研组等集体的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学期或学年总结;有关会议记录、规章制度、政策文件等。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即“看”,察即“审查、思考”,即通过眼看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观察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最为基本的途径之一,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师工作中,教师设计得当的话,观察法很方便进行。
    (三)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究者把研究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具体问题,编成书面试卷,交给所选择的人员进行书面回答,从而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份完整的问卷应该包括如下部分:问卷名称、问卷编号、问卷说明、填答人基本资料、问题、填答说明、结语。
    (四)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研究者进行访问或与被研究者谈话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通过访谈或谈话进行;目的是为了研究。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括中,教师有大量的与学生或学生家长或其他教师之间的“谈话”,但是,那可能是一种聊天式的谈话,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完整性、深刻性,不能称为访谈法的运用。如果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某一方面的情况,需要使用科学的访谈方法。科学的访谈方法需要考虑研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和研究某方面的情况。但是,如果教师设计好的话,也可以将研究方法渗透到日常的谈话中。
    (五)测验法
    测验法是借助测验工具,通过测试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测验法具有预测、诊断、评价和选拔的功能。根据测验内容,可以把测验法分为如下几类:
    智力测验:测量智力水平;
    能力测验:测量人一般能力或特殊能力;
    个性测验:测量人的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价值观、动机、信念等个性倾向;
    学业成就测验:测量人对某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全部内容,更多广东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敬请教师考试群广东教师考试群,及关注广东教师招聘网/广东人事考试网

    关键词阅读: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编辑:广东华图)

    热门推荐
    辅导课程
    联系方式
    •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面试与教学能力测试
    • 广东省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知识教材3真题主观客观题库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试卷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全真题库1280题

    线上微信客服

    扫一扫:在线沟通
    报考过程有疑惑?
    专业客服来答疑

    教师招考公众号

    扫一扫:马上关注
    最新招考资讯
    尽在gdhtgwy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公考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 扫码下载:华图在线APP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广东华图教师
    • 扫码进入官网微博:广东华图

    考试工具更多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备考资料
    考试信息
    试题资料
    辅导课程
    华图题库
    广东华图官方微信 广东华图官方微信 微信号:gdhtgwy
    首页 咨询 课程
    首页 招考信息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