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4(教育目的 )
2015-09-23 10:42 广东人事考试网 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广东教师招聘网提供以下教师教育综合知识信息:教育知识与能力4(教育目的 ),更多关于教师招聘考试,教师招聘备考,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教育综合知识的内容,请关注广东教师招聘网/广东人事考试网!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为帮助考生更好备考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华图教育专家整理了一系列考试技巧。下面广东人事考试网为考生提供教育知识与能力4(教育目的 ) ,望考生多加关注,2015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答疑群:145334620。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应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一)国家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
(四)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等。
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四、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三)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五、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宗教本位论
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5世纪到14世纪上半叶,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基督教神学占据了西欧各国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读书识字主要是为了满足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需要,对世俗封建主也大量渗透宗教神学思想。劳动人民则普遍被禁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1.柏拉图确定的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哲学家和军人,即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保卫者。他主张教育有奴隶主国家统一办理,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儿童的习惯,使之获得理性。
2.法国早期社会学家涂尔干(1858—1917)认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实体,强调教育按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来培养人才。
3.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1854—1932)则提出公民教育、劳作教学的思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对劳动人民子女施以劳作训练和沙文主义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一定生产技术又绝对服从于资产阶级国家利益的工人和士兵。其观点带有明显的国家主义倾向,并因此受到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赏识和利用。
4.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赫钦斯,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理智能力卓越、思维习惯良好和技能优秀的人。并主张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贡献。
5.社会学创始人孔德说过,“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
(三)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有: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斯宾塞、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1.首开个人本位论先河者,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他认为社会制度是对个人发展的压迫,是人类罪恶的源泉,并提出教育目的应是培养自由的人。他认为教育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顺应儿童的发展特点来进行的。
2.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的学说,认为儿童生来就蕴藏有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种子,教育就是促使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取得和谐发展。
3.19世纪,由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弥儿式”的教育除了具有宣传的价值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时教育的需要。作为裴斯泰洛奇思想的继承人,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将裴斯泰洛奇思想与英国功利主义传统融为一体,形成带有功利色彩的“教育预备说”,主张教给学生有利于生活的科学知识,斯宾塞的这一“教育预备说”主张,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教育获取使人幸福和知识和能力的现实要求,成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又一代表性学说。
4.1870年开始,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着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备受冷落,只是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欧洲“儿童中心主义”的“新学校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帕克继承了卢梭的思想,认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是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5.个人本位论在当代的代表人物则是人本主义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完善,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他反对学校压抑人性,主张建立民主的新型学校,认为“教师”一词应由“促进者”来代替。马斯洛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个性的人”。
有的人将个人本位论作进一步划分,认为卢梭的个人本位论是“自然的个人本位论”,斯宾塞等人的个人本位论是“社会的个人本位论”,形成了以个人为目的,以社会为手段的价值趋向。20世纪开始,持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们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开始有所接受,但总体仍坚持将促进个人获得美好生活视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四)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五)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要服务的是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一定社会培养人才。而社会对人的需要必然要涉及到人才的发展问题。二者共同作为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并根据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各自在教育目的确定中的具体作用,为解决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确定了的正确的途径。
二、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培养能够维护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遵守统治阶级道德规范、具有从事阶级统治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有多方面才艺的统治阶级新一代。
(二)中国近代教育目的
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时一些改良者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目的主张。
(三)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分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两大体系。
(四)西方国家近代教育目的
西方先后出现过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培养基督教教士的教育目的、培养人的身心和谐的教育目的、培养绅士的教育目的、形式的与实质的教育目的、完满生活准备的教育目的、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进步主义教育目的、终身教育目的等。西方国家教育目的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个人自主发展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一)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二)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四)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方针
我国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教育方针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进入新世纪颁布的教育方针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一)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第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第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第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1)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鲜明的阶级性,又有一定的继承性。
德育不等于智育。智育主要是以发展认识能力为主要任务。而德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德育不等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虽然在基本职能上一致,内容上有重合,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是二者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而德育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借鉴心理学理论。二是二者在具体目标有差别。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促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步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德育的目标是用社会道德准则规范学生行为。三是方法上有区别。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倾听、角色扮演、心理测量、心理训练等方法,以帮助学生自助。德育一般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
(2)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二,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第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2.智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智育与教学是不同的概念,智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是实施教育的途径,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
(1)智育的意义
第一,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第二,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第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第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第二,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第三,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第一,增强学生的体质;
第二,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第三,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体育的内容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军事体育六项。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体育课
它是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除了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外,主要是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通过体育课,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各个项目的内容。
②早操、课间操
③课外体育锻炼
④运动队训练
⑤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在我国,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一部分提出来的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
(2)美育的意义
第一,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二,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三,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3)美育的任务
第一,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第二,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第三,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第三,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第一,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第二,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第一,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农业、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第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第二,通过参加社区的工厂、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第三,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工艺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二)五育之间的关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德育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
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关注“广东华图”微信,获取最新资讯、真题答案、内部资料等信息!
考公神器【华图在线APP下载】|微信搜索“广东华图”
公职交友社区【新公社APP下载】|微信搜索“gdhtgwy”
相关阅读推荐:
》》》拼24天拿下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
》》》第九届华图杯素质大赛报名地址
》》》2016国考行测技巧大汇总
以上是教育知识与能力4(教育目的 )的全部内容,更多广东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敬请教师考试群,及关注广东教师招聘网/广东人事考试网。
(编辑:广东华图)
线上微信客服
教师招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