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综合素质文化-阅读理解能力
2015-09-23 16:44 广东人事考试网 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广东教师招聘网提供以下教师教育综合知识信息:教师综合素质文化-阅读理解能力,更多关于教师招聘考试,教师招聘备考,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教育综合知识的内容,请关注广东教师招聘网/广东人事考试网!
基本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表达
为帮助考生更好备考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华图教育专家整理了一系列考试技巧。下面广东人事考试网为考生提供教师综合素质文化-阅读理解能力 ,望考生多加关注,2015年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答疑群:145334620。
一、基础知识
文学作品,旨在用形象的语言传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它通常要借助某些写作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写作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接下来详解介绍写作手法的分类,
写作手法包括6大类:
①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
⑤人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事法;
⑥顺序角度: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等。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1.托物言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所“托”之物常常是具体的植物、动物及其他物品,借助这些事物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效果: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借眼前之物,寄深远之意,言近而旨远。
2.衬托
以他体从正或反的角度陪衬本体。效果:突出本体的某一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效果: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某一特征。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效果: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抑扬结合
抑扬结合可以是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效果:形成“落差”,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
6.侧面(间接)描写
从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行文富有变化。效果: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伏笔是指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铺垫是指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效果:伏笔是前边作出暗示,后边进行回应、说明,可以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照应
照应是指后文对前文相应内宾(如伏笔)作必要的回应。效果: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9.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效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者相互映衬,使文章灵活多变,相映成趣,充满美感。
10.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效果:能激发想象,开拓意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中心,也使感情表达得更为充分。
(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1.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效果: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比拟(拟人、拟物)
比拟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效果: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3.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委婉含蓄,引人联想;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4.夸张
夸大是指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进行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效果:揭示事物本质,鲜明表达褒贬好恶;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幽默风趣,引人联想。
5.对偶
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效果: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概括力强,易于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
6.排比
排比是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或加深语意。效果:加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产生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的效果。
7.反问
反问是指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效果: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变化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8.引用
引用是指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表达作者想要说的意思或作为评论。效果:使文章论据确凿、充分,语言精练,更有说服力,而且含蓄典雅,富于启发性。
9.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效果: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0.通感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诗文的意境,形成特殊的艺术美,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表现手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
(四)结构技巧
1、首尾呼应
所谓照应,则是指对伏笔以及文章前边的内容以至标题作必要的回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2.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
3.伏笔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五)人称技巧
1.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2.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3.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六)顺序
1.顺叙
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制造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情节富于变化,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二、解题步骤
1.明确手法。
2.结合语段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本身作用、强调突出主体事物的某一特点或精神)
3.分析作者情感或文中人物情感
三、例题详解
【例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问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解答该题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的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例题】
原文:《麦天》(详见第三节中“材料作用分析”的例题原文)
问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解析:表达特色属于表现手法范畴,只要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
要点: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阅读理解能力—— 观念探究
一、解题思路
观念探究是指对文章的内容、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已知内容推测、想像未知内容等。一般的命题形式是: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这类题目答案不强求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目的是考查考生阅读思维的多样性,鼓励考生发表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让考生在答题中也能张扬个性,激活灵性和悟性。
对于观念探究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事项如下:
1.平时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还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出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3.“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综上所述,该类题目解题时必须做到“有观点、有分析”。
(一)有观点
1.唯一型
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例如:周国平《面对苦难》,本文将苦难看作积极的因素,认为苦难涉及到人的灵魂与尊严,能有效提高一个人的人格;反过来说,是不是一个人没有经过苦难,他的人生便没有价值。针对上面两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选一型
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例如:塔利班频频绑架,说明它实力增强了还是变弱了,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融合型
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例如:在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的进程是一对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就如报道所反映的,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请以北京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例题】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观点)
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六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而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
4.自创型
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例题】
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解析:可以确立如下观点:(1)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2)我认为通才固然很好,但认准一个专业,尽情发挥,成为专才,对人类会有更大的贡献。(3)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我认为“通才”是不可取的,这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观念探究题突出选择,选择产生观点,必须形成和确立自己的观点,但选择应是符合常理和符合自己的选择。上面列出了四种观点来源类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等。
(二)有分析
分析首先需要依据,观念探究题型的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握依据的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
1.文本+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在阐述观点时要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例题】
暗 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白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①,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注:①石涛,明清时期杰出的画家。
问题: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点: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观点)
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
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分析)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文本)
2.事例+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事例一般有两种要求形式,一是生活实际事例,二是一般事例。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例题】
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要点: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自已的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观点)中国历史上的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既通书法绘画,又晓诗词文赋,是一个艺术通才,他打破了艺术界限,互相借鉴技巧,创作出许多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佳作。(事例)
3.理论+观点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例题】
《道士塔》中,被惟妙惟肖描写出来的人物行为和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吗?有的学者指出余秋雨的散文往往脱离了史实而用小说的方法来任意虚构历史,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法的?谈谈你的理由。
要点:我认同作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法。诚然,文章中惟妙惟肖描写出来的人物行为和事件,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想象成分,并非现实的直接再现。艺术来源生活,但是,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文学作品属于艺术,不可能等同于生活现实,相反,运用虚构写作,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真实,更能反映事件的本质。
写作能力——文体知识
一、文体概述
(一)文体的定义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式或样式,它是一篇文章体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规范。不同文体常常表现出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是作者在审美与表达上全部个性、独创性的集中表现。例如,作家巴金以更明白、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艺术追求,因此抒情性成为其文体风格的总体特征。
文体蕴含的因素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与深层的社会因素。表层的文本因素包括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深层的社会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与读者经验等。
(二)运用文体的意义
每种文体都具有反映现实社会内容与表达思想的功能,但不同的现实社会内容和思想所适合的文体形式不同,作者在构思与创作过程中,应选择最符合其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文体形式。例如,当描述某件事情时,适合运用记叙文文体;当对某一事理进行判断、评论、发表主张与揭示规律时,适合运用议论文文体;当介绍某一物品的性质、特征、构造、功能与用途时,适合运用说明文文体。
另外,不同文体的风格各异,在内容表达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文体风格,可以恰当地运用表达技巧进行写作。例如,小说的文体特征是“虚构性”,作者在写作小说过程中就会突出这一特征,不拘泥于人物、情节等的真实性,充分运用想象等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文体的类型
文体一般可以分为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两大类:实用文体以叙述、证明和说明为主,注重生活的真实;文学文体则以描绘形象为主,注重艺术的真实。根据不同文章所呈现的风格,可以将这两类文体作进一步划分:
1.实用文体
记叙文——记人、记事、通讯、回忆录、传记、家史等;
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辞书、说明书、解说词等;
议论文——政论、评论、序跋、杂文、学术论文等;
应用文——条据、规约、书信、公文等;
2.文学文体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
戏剧——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等;
本节将着重阐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三种文体类型。
二、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叙述性的语言将事物与事件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的一种文体。记叙文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普通文体,通常用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记叙对象,记叙文可分为叙事记叙文、人物记叙文与写景记叙文三种。
1.叙事记叙文
叙事记叙文是以记叙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及结果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叙事记叙文的写作通常要求叙述线索清晰,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发展变化要在文中层次分明地体现出来。一篇完整的叙事记叙文通常要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六个要素,当然在实际创作中,可以根据需要对六要素进行灵活调整。
2.人物记叙文
人物记叙文以人的外貌、言语、行为与心理等为主要记叙对象。人物记叙文可以记叙人物的一两件事情,也可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对人物的记叙,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思想特点,从而表达文章的主旨。人物记叙文往往通过叙事来写人,其与叙事记叙文的区别在于,人物记叙文是以叙事为手段,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人”才是核心。
3.写景记叙文
写景记叙文以景物为主要记叙对象,多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真实景物的详细刻画与记叙,借景抒情,反映创作者内心的情怀和思想感受。写景记叙文以写景为主,在创作中要注意呈现出景物的特点与风格,并通过对景物的描述,抒发作者的情怀,突出作品的主旨,而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
(三)记叙文的叙述方式
记叙文讲求对人、事情或景物的叙述,在创作时通常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记叙,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四种。
1.顺叙
顺叙就是按事情或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一般在文中都会依次写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顺叙方式讲求叙述层次的分明,逻辑清晰,将事情来龙去脉有头有尾地告知读者,符合通常的阅读顺序。
2.倒叙
倒叙就是“倒过来”叙述,即把发生在后面的事情放到发生在前面的事情的前面来写,比如先叙述事情的结局,或者先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回到正常的叙述顺序。这种叙述方式打破了常规序列,往往能够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波澜。采用倒叙方式时,要注意与顺叙方式的自然衔接。需要倒叙的往往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倒叙结束后要处理好和顺叙叙说的过渡。比如,应在顺叙叙说中对之前的倒叙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等,以免给读者的阅读造成困惑。
3.插叙
插叙指按照主要顺序进行依次叙述时,由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而插入对其他事情或事物的描述,然后再继续按照之前的顺序进行下去。插叙一般用于对中心事件或人物的补充说明,有助于充实、丰富叙述内容。插叙的使用要为中心内容服务,不能影响到作品主题的整体体现。
4.平叙
平叙也称分叙,指把两件或多件事情同时在作品中进行叙述,有的作品会先叙述一件事,然后再叙述另一件事;有的作品会将几件事同时进行交叉叙述,这两种都属于平叙。平叙在我国古典作品和当代大型长篇作品中运用较多,在一般的记叙文创作中较少见。
三、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是指以论述性的语言,通过逻辑推理和事实来阐发观点,表明思想的文体形式。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构成。
1.论点
论点指作者的观点,即作者对所阐述问题提出的主张和见解。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要素,也是议论文的中心点。在议论文中,有的论点的提出是开门见山,直接在文章开篇处亮出观点;有的论点是置于文章中间部分,通过之前文字的自然叙述,及时呈现观点;还有的论点是置于文章的结尾部分,通过文章的层层逻辑推理,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除了上述三种论点呈现方式外,还有一部分议论文并没有明显的字句陈述自己的论点,这就需要读者自己通过分析和阅读,概括出作品的论点。
2.论据
论据指作者证明论点的依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类型。事实论据是常用的论据类型,包括现实事例、历史事迹、具体事件、概括事实和数字数据等。使用事实论据时一定要注意真实性和可靠性,并且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实进行论说。理论论据一般包括科学原理、名人名言、法规法令等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话语。写作时要把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有机结合,将“摆事实”和“讲道理”充分用于论点的阐释。
3.论证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阐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是连接论据和论点的纽带,论点通过论证得到论据的支撑,论据通过论证证明论点的合理。
(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论证有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
1.立论
立论指作者用论据正面、直接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何立伟的《说诗人》,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了诗人的“狂”:
诗人也实在狂,实在豪肆人生。有诗如剑,直刺污浊,不可谓不狂;有诗如酒,燃烧胆气,不可谓不豪肆。所以诗人在遭人热爱的同时亦遭人忌恨。故戴桂冠与戴镣铐的诗人都不乏其人。什么人恨诗人?独裁者、帝王、害怕正义和美的人。所以西班牙大诗人洛尔伽死在枪口下,使人想起戈雅德油画名作《枪杀起义者》。诗人的狂,是因为诗人借了诗的力量。这力量使血变热,使怯懦变勇毅,使平静的人生变成雷霆与惊电;诗人愿意使自己变成生活的翅膀,叫蔚蓝的天空离我们更近迫,叫云和风更亲切一切的日子。
2.驳论
驳论指作者用论据以反面否定的方式反驳他人的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如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语丝》五七期上语堂先生曾经讲起“费厄泼赖”(fair play),以为此种精神在中国最不易得,我们只好努力鼓励;又谓不“打落水狗”,即足以补充“费厄泼赖”的意义。我不懂英文,因此也不明这字的函义究竟怎样,如果不“打落水狗”也即这种精神之一体,则我却很想有所议论。但题目上不直书“打落水狗”者,乃为回避触目起见,即并不一定要在头上强装“义角”之意。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鲁迅用驳论的方式,提出如果“费厄泼赖”把“不打落水狗”作为其含义之一的话,那么“费厄泼赖”则应该缓行。
四、说明文
(一)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言简意明、平实客观地对事物基本情况或性质特征进行客观解说与介绍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的特点
1.客观性
说明文力求用平实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内在规律与外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因此,表述必须符合实际,真实客观,层次分明,让阅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准确把握所介绍或解释的事物或事理。
2.准确性
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呈现事物或事理的客观特征,因此说明文的语言要特别准确,从而保证描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条理性
说明文是介绍事物或解释事理的文字,在描述时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外在品貌,讲究说明的序列,要求用清晰的逻辑与分明的条理进行说明。
(三)说明的方法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下:
1.定义说明法
定义说明法是指用下定义的方法进行说明,即用简明准确、科学严谨的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属性进行准确的说明和描述。定义说明法一般运用于科学性说明文中,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中对“对数螺线”有这样的说明文字:
“对数螺线是一根无止尽的螺线,它永远向着极绕,越绕越靠近极,但又永远不能到达极。”
2.分类说明法
分类说明法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类别后,再分别进行说明的方法。比如《文学理论教程》中在介绍造成文学的审美含义通行的因素时就将其分成两方面分别说明的:
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第二,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3.举例说明法
举例说明法指在说明时选用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事物的内在属性或外在特征的方法,一般在说明事物的复杂属性时经常采用这样的举例方法。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中对“对数螺线”进行说明时,就举出蜗牛、鹦鹉螺等生物的例子说明了这种螺线的现实存在性。
4.数据说明法
数据说明法指用具体数据来解说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的方法。例如:把对冷害敏感植物(番茄、烟草、西瓜、甜瓜、玉米等)的叶柄表皮在10。C下放置1-2分钟,原生质流动就会变得缓慢或完全停止;而将对冷害不敏感的植物(甘蓝、胡萝卜、甜菜、马铃薯)置于0。C时原生质仍有流动。
5.诠释说明法
诠释说明法指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简明扼要的解说的方法。诠释说明能让读者对介绍的对象有比较概括的了解。
6.比较说明法
比较说明法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有一定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比较说明法既可以将同类事物比较,也可以将不同类的事物进行反向比较。
7.引用说明法
引用说明法指引用其他的材料来介绍说明对象的方法。引用的材料可以是文献典籍、古诗名言或经典著作等。
8.图表说明法
图表说明法指用图画和表格对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图表说明可以让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有形象具体的认识,使说明变得简明和直观。
写作能力——写作步骤
写作能力表现为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并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与之对应的写作步骤应该为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和表达。
一、审题
(一)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审视题目,捕捉信息,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审题是应试作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题目清楚了,就会写得切题,就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较好的文章。否则,拿到题目草率动笔,急于写作,还没弄清题意就信马由缰,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样,轻则写到一半,发现跑题,从头再来;重则交卷后,成绩下来也不知在哪里丢分。因此,看到题目后,一定要冷静思考,认真审清题意。
(二)怎样审题?
审题分三步走:审文体、审题型、审要求。
1.审文体:着重看要求写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如表述“文体不限”,考生不能认为可以随便写,建议不要写诗歌、剧本等。
2.审题型:看已知题干属于是命题、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材料作文。
(1)命题作文--要理解完整命题的含义,进而确立中心。
例如:北京市某年考题《向前,向前,向前!》
(2)话题作文--要品读话题的材料与要求,明确重点,进而确立中心。
例如:《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他当众表演移山。他的移山之术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大师的“移山之术”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半命题作文--要看清要求,仔细斟酌之后,“完形填空”。
例如:《动力来自_______》。
(4)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或改写、续写等。
例如:现在社会上有种风气,父母爱孩子,真有点近乎溺爱。只要求孩子读书、升学,至于待人接物、劳动、生活等等都置之脑后了。特别是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了下来。小到洗一块手绢,一双袜子,都是妈妈代劳。这是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我的父母却不然,他们严格要求我会生活,爱劳动,不怕吃苦,勤奋、节约,对我的缺点从不迁就。所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
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或“__________这样要求我”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其中“_______”代替父母或老师,正式写文章时将它代进去。本文也可以取材于所见所闻,但要用第一人称写。
3.审要求
题干中要求的要点包括:
(1)着重查看字数的要求。
(2)注意拟题、取材、格式方面的要求及关于材料处理的要求。
(3)认真审读题目中所规定的不容违反的规矩和其他特别的要求。
例如:作文题“我和XXX”的要求说道:题中的XXX可写人或物,如妈妈、老师、同学、猫、花、邮票、足球等。
此解释意在给我们开拓思维空间,告诉我们要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中撷取材料。
又如:作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中,其“注意一”为:也可以帮爸爸、帮爷爷、帮奶奶做家务。
此解释既点示文题中的叙述对象可以改变,又暗示“帮”的对象是自己家中的一位长辈,而不是几位,或者其他。
二、立意
立意能力就是文章还未具体写作前确定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意”是古代写作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唐代诗人杜牧就认为“凡为文为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句章之为兵卫”。写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材料取舍、结构安排、言语运用,都受主题思想的制约,都为立意驱动。
(一)立意要求
写好一篇文章,须要具备良好的立意能力,包括立意准确、深刻和新颖。
1.准确
所谓立意准确,最主要的是切题。在具体写作前要认真分析作文题目中所给材料的含义和写作要求,抓住关键词句。如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字也会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材料。例如,关于学,古人云“善学者惰功倍,不善学者师勤功半”。关于教,古人云“有教无类”,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以“学习要掌握方法”为主题思想,立意就十分准确,若以“勤劳与懒惰的关系”为主题思想,立意就有失偏颇。
2.深刻
所谓立意深刻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或人生哲理。这就要求作者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例如,作文题“我的财富”,一般人将财富理解为“钱”或“财务”,但若以“家境的贫寒和生活的艰辛”为“财富”,论述“家境贫寒使人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意义,使人不断发奋努力,使人明白做人要有骨气和尊严”,这就非常深刻。
3.新颖
所谓立意新颖,指的是文章立意要新,不落俗套。这就要求作者充分运用逆向思维,调动生活经验,发挥科学想象。例如:以“生命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为话题如何立意?从正向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动”可以包括学生的“主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课堂的“生动”。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可以举出课堂中的负面现象,即学生“被动多于主动”,“外动多于内动”,“假动多于真动”,“少数动而非多数动”,从这些存在的问题入手来反面阐述如何让课堂真正动起来,立意就非常新颖。
(二)立意方法
1.找关键词句
抓关键词、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开头、结尾、对话),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再寻找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关键词的内涵进行阐释,找出其引申义、比喻义,列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几个立意,这样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题】
三个学生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人说,我喜欢喝果汁,味道是甜的;另一个人说,我喜欢喝咖啡,苦中带甜;还有一个人说,我喜欢矿泉水,味道是淡的。一个老师听见了,若有所思。
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000字。
找关键词:三个学生、分别、果汁、咖啡、矿泉水、老师
逻辑关系:三个学生同样要买饮料,由于喜好、兴趣、需求不同的三个人的选择也都不同,同与不同给我们教学上的启示。
解析关键词的含义:结合“老师若有所思”提炼出引申义、比喻义。
三个学生买饮料:是指学生的意图、目的、想法是相同的;
果汁、咖啡、矿泉水:可以引申为学生的喜好、性格、学习成绩是不同的;
老师若有所思:在班级中,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既应该注意班级整体,又要关注学生个体;既要注意普通共性,又要关注学生个性。
可选用的立意:教育应有教无类;
教育需要尊重学生;
教育需要平等对待学生等
【例题】
鞋匠的好奇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本材料可选用的立意: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例题】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找关键词句: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2.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以果溯因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题】
一个中国学生在日本的一个果园参观,看到每棵收获结束的果树上都留着几个果实,学生很纳闷。农场主人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原来这些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从教育观角度,写一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找结果:果树上留下了果实
推原因: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引申义:从教育观角度分析,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留下爱心、善良…
可选用的立意有:留下爱心,关爱学生;
留下了知识,更留下了奉献精神;
付出过辛勤的汗水,也许收获的就是桃李满天下等。
【例题】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找结果:狗跑了
推原因:99个铁链都好只有一个坏了
可选用的立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例题】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以果溯因: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就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3.多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材料的各个立意点,是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因而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手,问个“为什么”,提炼出多个观点。
【例题】
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从安泰的角度:①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②自知者明,只有能自知,才能胜利;
③要扬长避短。
从母亲的角度:①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
②让“安泰”们早些独立;
③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要讲究方法。
【例题】
阅读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立意,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
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
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
“ 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可选的立意: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错过也许意味着新生
③要正确地面对挫折
④认清自己,找准位置
⑤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⑥莫让人才空埋没
⑦机遇成就梦想
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选材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没有对丰富材料的占有,就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佳作。
(一)材料来源
考生面对写作,常有的困惑是无话可说、肚里没货,材料不新、陈旧过时,不会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希望考生平时做到如下三点:
1.多方面积累
(1)从生活中来
材料的来源可以是直接从生活中积累而来,即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采集并不断地梳理日积月累而得来。直接积累的材料真实可信,很多作家都有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的习惯,甚至为某一特定题材的作品到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进行创作采风。直接积累的材料也称为直接材料。
例如: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从阅读中来
材料的来源还可以是书面资料或别人的言谈,也就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或见到的书面或者口头的资料,这种材料也称为间接材料。间接材料虽然并非自己亲身经历,却可以跳出创作者的有限生活,扩大了材料的搜集范围。
①摘抄式--对课文中的学过的事例进行概括。
例如:选择
面对社会的黑暗,有良知的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面对官场的污垢,他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和个性;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文天祥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撼人心声,用自己高贵的头颅对“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诠释;面对体格健壮、神情麻木的愚弱国民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担负起拯救国民灵魂的重任;……
②感悟式--对文章的人或物有一点切身的体会,把自己的感情和文章的人或物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升华。
例如:追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让我们懂得了为理想而矢志不渝的坚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追慕高洁、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让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的儒士情怀;“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舒婷,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儿女对祖国的自豪之情。
2.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例如:人生之美
美无处不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意志之美;“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珍惜之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奉献之美;“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是豁达之美;“生如夏花之灿烂”是生命之美。美净化人的心情,美升华人的灵魂!
3.多角度运用
(1)多角度地认识人物--不要忽略了对人物生平的掌握,人物生平给我们的启迪绝不单一。
例如: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先辈都是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过太史令。司马谈曾立志写一部史书,但未及动笔就病逝了,临终前,要求司马迁继承遗志。后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在他的青年、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漫游。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他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特别是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体察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42岁,正当他专心著述《史记》之时,不料遭李陵之祸,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蒙受极大耻辱。四年后出狱任中书令一职,他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通过司马迁这一人物可进行以下8个角度的分析:
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先辈都是周代史宫,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过太史令。
②要想成功,先立目标
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立志写一部史书的遗志,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③实践出真知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在他的青年、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漫游。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他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特别是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体察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为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只有生存,才有发展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之时,不料遭遇李陵之祸,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蒙受极大耻辱。四年后出狱任中书令一职,他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⑤谈坚持
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司马迁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总共历时二十九年。
⑥谈毅力
司马迁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
⑦逆境出人才
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之时,不料遭李陵之祸,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蒙受极大耻辱,他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⑧成功需要广泛的积累
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司马迁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特别是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体察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2)多角度地分析事例--多面审视,一菜多做
多角度地分析事物,能使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正确地了解事物,在写作中既能起到一材多用的作用,又能使我们的作文出新。
例如: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战争初期,项羽在兵力上占优势。为摆脱劣势,刘邦采取了一些措施,注意收揽人心,制定“约法三章”,重视人才,加上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刘邦于是逐渐由弱变强。而项羽则刚愎自用,不能听取正确的建议,逐渐由优势变成劣势,以致四面楚歌垓下受围,最后被迫在乌江自刎。
通过楚汉战争这一材料可进行以下三大角度的分析:
①从整个战争: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②从项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③从刘邦:得民心者得天下。
严格的纪律是胜利的保证。
要学会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善于运用人才。
(二)选材原则
选材能力,就是对众多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能够表现或说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力。良好的选材,要求做到“准”、“新”、“精”、“实”。
1.选材“准”的能力
选材“准”,就是材料必须围绕中心思想。材料是表现和深化中心思想的基础,其鉴别和取舍都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应该选取最符合论点需要,能为证明论点服务的事实、名言等材料。例如,在命题作文“一个诚实的朋友”中,作者必须在有关这个朋友的许多材料中选取出能够表现他诚实品质的事例来。
2.选材“新”的能力
选材“新”,就是材料要新鲜、新颖。新鲜的材料指能反映社会新面貌、人们新思想、生活新情趣的材料。以时事为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新颖的材料指别人没有用过,或者不常用的材料。如果一写好人好事,就选择“雨中送伞”、“牵盲人过街”这些材料,因为用得过于频繁,就会显得陈旧,选择“地震灾害中的心理救助”就更有新意。
3.选材“精”的能力
选材“精”,就是材料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是富有鲜明和独特个性的,又是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以一斑窥全豹”。例如,作家魏巍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面写了二十多个他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别人看了看,别人感到不好,他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流水账。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他只选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最后只写了三个事例。因此,运用能够代表一般的典型材料来说明蕴含的本质,给人的印象会是清楚和突出的。
4.选材“实”的能力
选材“实”,指的是材料既要准确无误,经得住核实,又要用得恰当贴切。在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有差错,要做到与原文完全一致。在用自己的话转引别人的话时,不能断章取义。在使用个别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时,应尊重其原貌,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即使引用一个数字也要准确无误。要做到文章内容真实,就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不断积累材料。例如,陶行知的《儿童科学教育》一文就非常注意选材的“准”、“精”和“实”,他阐述了一个观点:过去父母对小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有一些帮助,因而选取了富兰克林和爱迪生的例子为证,非常切合论点,并具有典型意义。
(三)剪裁材料
写作时积累占有的材料越多越好,正如作家丁玲所说作家的材料图书馆必须要“储藏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好的、坏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都分类编号,像组织部门做干部工作、人事工作那样,有各种档案,这个人干什么的,有什么贡献,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问题,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装在档案里,乱不得。”
材料占有越多越好,但是一旦进入写作过程,我们则应该根据文章中心对材料进行剪裁,用中心来统摄材料。核心原则是:围绕中心剪裁材料。
1.舍弃于中心无用的材料
茅盾曾说:“材料的组织与剪裁,都应当以表现主题为目的,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不管多么生动的人物,多么美丽的场面,多么有趣的内容,都应该毫不吝啬地删掉。”
2.材料要精确得当,富有表现力
培根的议论文向来以逻辑清晰,立论有力而著称,他写的议论文不仅文辞严密,结构繁茂,而且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材料的选择与剪裁精确得当。比如他的名篇《论读书》虽然文辞表达复杂,但立论清楚,通篇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都紧紧围绕着“读书”而展开。
3.材料需围绕文章中心,注重详略
对选定的材料在使用时要注意安排得详略得当,对中心表达最有力的材料应重点着墨,强化重点材料对中心的表现作用;对中心表达也有作用但稍显次要的材料则宜略,这样才能将材料巧妙安排于文章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材料可谓繁多,单是百草园中的各种景观就已经让读者应接不暇了;如此多的材料,读者阅读起来却心旷神怡,没有丝毫的烦躁感,就是因为作者在处理材料时,根据中心进行了详略的安排,比如,在简单罗列性地提及百草园中菜畦、石井栏等等后,作者笔锋一转就开始重点描绘“泥墙根一带”,这样有详有略,使我们对百草园有了生动、形象而全面的认识,对表达作者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中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布局
文章在确立了中心、剪裁了材料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安排材料,以求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主旨,这就涉及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的问题。结构即如文章的骨骼,是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
茅盾曾对“结构”下过这样的定义:结构指全篇的架子。既然是架子,总得前、后、上、下都是匀称的,平衡的,而且是有机性的。匀称指架子的局部美和整体美,换言之,即架子的整体和局部都应当动静交错、疏密相间,看上去既浑然一体,而又有曲折。平衡指架子的各部分各有其独立性而不相妨碍,非但不相妨碍而且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有机性指整个架子中的任何部分,不论大小,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任何一个,便损伤了整体美,好比自然界中的有机体,砍掉它的任何小部分便使这有机体成为畸形的怪物。
结构对于作品的构思与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支撑着文章的整体呈现。安排一篇文章的结构犹如为搭建一座房子画好构造式样图,如果安排不好,房子就会乱搭一气,混沌不清。
因此,文章的结构需要精心设计,材料需要妥善组织。
布局反映在形式上,首先就是层次与段落的先后关系。由于文章开头、结尾是有特殊地位的层次、段落,另因各层次、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和呼应,所以布局除考虑层次、段落外,还应考虑开头和结尾、过渡和呼应。良好的布局能力包括明确文章结构的能力和巧设首尾段落的能力。
(一)明确文章结构的能力
一般而言,文章的结构包括横向展开式和纵向深入式。在某些文章中,这两种结构可以组合起来使用,既有横向的阐述,又有纵向的阐述。
1.横向展开的阐述结构
横向展开的阐述结构,即围绕某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体现并列关系。这类论述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总—分—总”式,即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总—分”式,即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分—总”式,即对所要论述的观点分为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例如:陶行知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结构就非常明确。该文开篇就提出“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接着分两个论点“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人未开化的边疆”加以阐述;最后结尾段总结“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创造、开辟都需要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2.纵向深入的阐述结构
纵向深人的阐述结构,即围绕一个观点,从不同的层面,逐层深人地展开议论,体现递进关系。这类论述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层层加深”式,即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述,感情色彩不断加强;“起承转合”式,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总结。
例如: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提出观点后进行了分层阐述,层层深入:第一层,阅读能增广人的经历和经验;第二层,阅读更能感化与陶冶人的精神;第三层,阅读还能使人向善避恶,高雅正义。
(二)巧设首尾段落的能力
1.巧设首段
清人唐彪在《读书文谱》中曾说:“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文章的开头是展现给读者的“第一缕阳光”,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能为读者带来一份好心境。常见的开头写法有“开门见山”式、引用名句式、妙用修辞式、故事引入式等。
(1)“开门见山”式
开篇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简洁平实,开宗明义,一语中的。将自己的观点高屋建瓴地在文首亮出,引领全文,既能渲染出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例如:吴晗的《谈骨气》首段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很有骨气的”来引领全篇,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引用名句式
引用诗句、名言、格言、谚语作为文章的开头,并顺其自然地引到自己的论点上来。这样不仅使文章立意深邃隽永,而且能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有先声夺人之势。例如:林家箴在《说“勤”》中开篇谈道:“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3)妙用修辞式
文章开头运用比喻、排比等巧妙而贴切的修辞方法,形成一种形式美,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写作题“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可以采用排比开篇“语文,读你是水波不兴的平静,要有明亮的眼睛,所以我轻吟爱你不容易;语文,听你是娓娓动听的欢快,要有倾听的耳朵,所以我低唱爱你不容易;语文,赏你是鱼浅洄游的自然,要有智慧的心灵,所以我高歌爱你不容易”。开篇三句话巧妙构成排比,交代“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原因,文采飞扬,且提纲挈领。
(4)故事引入式
采用形象化议论,引入故事,即事明理,提升立意。当然,故事应言简意赅,重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为后文提供广阔的议论空间。
2.巧设尾段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文章结尾是留给读者的最后一道风景线,其意义不可小觑。常见方式有总结性结尾、号召性结尾、启发性结尾等。
(1)总结性结尾
总结性结尾能够再一次明确文章的中心,也可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给人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例如:章炳元的《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就是如此结尾:“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得到正确的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
(2)号召性结尾
号召性结尾是在文章结尾时发出真挚的呼唤,鼓舞人心,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例如:围绕“克服困难,争取学校教学改革的胜利”这一主题,可以这样收尾:“让我们携手并进,克服学校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方面的不足,争取下一阶段的胜利吧!”
(3)启发性结尾
启发性结尾可以引发阅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体现作者思考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具有一定的哲理启发性。例如:“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朋友们,你们也有这个体会吧?”这个结尾就可以启发读者自己去想象和思考,进一步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另外,在文章布局时还要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层次的连贯性。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可以保证内容的完整、严密,而结构连贯性的要求,则可进一步加强文章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因此,对文章布局时应注意文章内容与层次的连贯性。
五、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是一篇文章充实、富有内涵的重要保障,在写作中应重点体现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并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一)基本要求
1.准确
语言表达准确是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具体而言,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
(1)符合特定情境
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效果迥然不同。
(2)符合特定身份地位
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应符合文中人物的特定身份地位。例如:以“明天是学校的开学典礼,请你以教师代表的身份发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里的语言表达就应该符合“教师代表”这一特定身份。在谦辞敬语方面,应注意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对方,而谦称的词语用来称呼自己。前者如“贵校”、“高见”、“惠顾”等,后者如“寒舍”、“家父”、“鄙人”、“拙见”等。
(3)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
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则通俗易懂。它们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口语与书面语的相互转化,应注意复述或转述重点的变化,还应注意转述时间、地点、对象等具体情况。
(4)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
在表达中应注意语言在程度上的准确性。例如:“有一个贝壳迷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搜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若将这里的“搜集”换为“收集”就不准确了。因为“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找寻的程度应该很高,所以用“搜集”更准确。当然,语言表达准确还要注意用词的规范、语序的流畅和句子的完整等语法规范。
2.鲜明
语言表达鲜明,具体指的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具体应做到:精确选用词语,明确感情色彩,恰当选用句式。
(1)精确选用词语
在选用词语方面,尤其应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选用。减少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
(2)明确感情色彩
语言表达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选择词义的褒贬来实现。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和贬义词,有助于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特征。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只要结合好语境,同样可以具有强烈的效果。例如,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使用了“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来形容气势的排山倒海;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歼灭”、“封锁”、“切断”等动词又体现了我军的斗志昂扬。这篇文章感情色彩非常强烈,语言表达鲜明。
(3)恰当选用句式
在语言表达中,注意句式的变换。一定的句式表露一定的情感,句式变了,句意也会产生新的变化。如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还可以选用双重否定、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而强烈。注意整句与散句的使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另外,如能恰当地使用反问、排比、对偶,也能增强语言的鲜明感。
3.生动
生动指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生动,往往是以准确、鲜明为前提的。有时做到了准确、鲜明,也就做到了生动感人。而离开了准确、鲜明,去片面追求生动,就会给人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
(1)注意描绘的形象性
语言表达生动首先要求注意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从形、声、色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形象描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注意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灵动性、趣味性和幽默感;注意句式的整齐匀称,讲究音节的押韵和谐,力求语言的声律美,让人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2)选用切合语境的词语
寻求切合语境的动词、形容词描摹事物,凸显事物特征,可以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鲁迅在《孔乙己》中有这样的描写:(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假装阔绰、故作姿态的特点。
(3)恰当使用修辞方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如比喻能让描述对象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使其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表意丰富;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充实内容,加重感情;反问是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以加强语气,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对偶有助于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4)交替使用不同句式
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常用句式、长句短句、排句偶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穿插交错,注意语句的整散、错综变化、语气、倒装等方面。
(二)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运用修辞是锤炼语言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语言文学中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如排比、拟人、比喻、夸张、反问、顶针、对偶、双关、叠字、反语、摹状等等,不同的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变得灵动活泼、富有变化、错落有致又诗意盎然,修辞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将会使文章的语言增色不少,也会使文章语言更有表现力。在多种修辞手法中,最为常用的是拟人、比喻和排比三种形式。
1.拟人手法的灵活运用
拟人指把物人格化,这里的“物”包括动物、植物、抽象概念等,它们在拟人化时都具有了人的外表、言语及情感。拟人手法在记叙文、议论文,甚至说明文中都被经常采用,因为这种手法能使平白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传神有力。
2.比喻手法的巧妙使用
比喻手法指用某些有相同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描述的另一事物。比喻手法的运用灵活,既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比方不易理解的生僻事物,又可以用事物的类似点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突出和渲染。
3.排比手法的恰当采用
排比指将一连串(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或结构相似的词组或句子组排在一起。排比手法的运用可增加语言表达的气势,起到强调的作用;或加重感情表达的程度,使语言富有表现力;或增添语言表达的层次,使叙述更细腻,逻辑更清晰。排比在各种文体中只要运用得当,便会使文章整齐中添变化,工整中加力度。
议论文写作
一、组成要素
1.论点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多个分论点。
2.论据
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前者是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后者是指除名人名言、自然科学的原理外,还包括符合事理的谚语、俗语等。
3.论证-----不仅是议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解决“字数凑不够”的法宝
(1)定义:建立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2)方法:因果分析、假设分析、条件分析、对比分析
【例题】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问题:请点评这篇材料的优缺点
点评:优点: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论点和论据缺乏必要的联系,未讲“理”。
论证的内容如下:
这些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
【例题】
论点:打好基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论据:“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达•芬奇遵照老师的教诲,孜孜不倦地练习基本功,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问题:试用因果法和假设法来论证
因果法:
由于达•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练好了厚实的基本功,为他今后从事绘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日后才会创作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美轮美奂的世界级的巅峰之作,他的名字也随着因他杰出的画作而不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意义所在。
假设法: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这实乃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例题】
论点:一个人的才能在优秀的集体中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论据: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却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问题:试用对比法来论证
对比法: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例题】
论点: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论据:余秋雨写作《文化苦旅》一书,我们不必说他要游历无数山川的艰辛,单以仅两千五百字的《沙原隐泉》为例,他在敦煌的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入茫茫沙山,在炎炎烈日下、茫茫大漠中去寻找自然之奇观,然后又一个人跌跌撞撞地下山。这样,余秋雨描绘出了鸣沙山壮观而又细腻的美。
问题:请在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关系,方法不限
示例一:
试想如果他不亲自走进沙漠爬上沙山,怎能写出那富有生命色彩的独特文字?他不去体验游历的艰辛,怎会有那振聋发聩的撼人心声?(假设法)正是因为他知道只有付出艰辛,忍受炎炎烈日的煎熬,才能描绘出鸣沙山独特的美,才能获得旅途中独有的体验,因此他才能深入险远的地方,才使得他笔下的《文化苦旅》表现出强大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重的历史感,这都是他辛苦付出、亲历亲为的结晶!(因果法)
示例二:
游历名山大川,深入其中去体察、感悟,去探究其历史文化价值,才会有惊世的佳作产生,而这一切离不开艰辛的跋涉,躲不掉时有可能的危险。(条件法)正是因为余秋雨懂得这些,他才能忍受炎炎烈日的煎熬,才能深入险远的地方,获得旅途中独有的体验,描绘出鸣沙山独特的美。“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他笔下的《文化苦旅》为何能表现出强大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重的历史感,这都是他辛苦付出、亲历亲为的结晶啊!(因果法)
二、议论文结构
【例文】
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陈蕃怀有成大事的胸怀固然可贵,但却不屑于做琐碎的小事,忽视小节,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够排斥“扫一屋”呢?
由此看来,成大事者也需关注小节。
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因关注小节而做出了大事情。
“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看报;事先没有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这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都是些容易被忽视的小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作了自己成长所必需的“维生素”。假如他不关注小节,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日后会受到众人的拥戴,当上美国总统。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非常关注小节。一次,在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送行时,亲王的飞机刚起飞,我国送行的人们就散开准备离去,只有总理仍笔直地站在原地,并叫回了散开的人。正是他这种对待别人认为的小事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众多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许。由伟人们的例子不难看出,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
关注小节,可以及时把握成大事的机会。一片草叶割破了手,鲁班发明了锯;一个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开水壶的盖子被蒸汽顶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小节中包含着成大事的机会,包含着成大事的重要条件,他们正是因为关注了小节才抓住了成大事的机会,为自己成大事奠定了基础。
相反,忽略小节会贻误大事。一个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铁片造成了空难,一份翻译错误的电文造成一场战役的失败。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忽略小节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小节不仅关乎上文所论及的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其实也关乎修身齐家这一类的大事。成大事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目标。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以天下事为己任,对他来说忧国忧民是大事;一个家庭主妇,心里装着全家老小,对她来说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是大事。无论其内涵如何,可能都需要他们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去关注小节,只有如此,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做出对社会或对个人有益的大事。
今天,关注小节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反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禁止吸烟的地方随意吞云吐雾……这些看似小节,但不知小节不拘,大事难成。愿年轻的朋友们从小事上着手,在细微处努力,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分析:文章本论部分采用正反论证的方式。
【例文】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主张以存疑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同时又主张客观看待自己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反对独断专行。这种态度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不以人蔽己,可以解疑解蔽,推动认识的前进。鲁迅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如此,科学亦然。普朗克教授虽然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但因为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虔诚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所以他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物理学理论因此停滞了几十年。而25岁的爱因斯坦不以人蔽己,他赞赏普朗克的假设并向纵深探索研究,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他又锐意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事实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与片面性。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如果对别人的观点理论全盘接受,也许就会被错误见解蒙蔽头脑而一错再错了。所以,只有具有不以人蔽己的精神,才能去鉴别前人认识的对错,才能在实践中去认真考察,不断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不以己蔽人,可以解放思想,让许多后进者创造出比前人更高的成就来。罗蒙洛索夫在德国留学时,指出老师沃尔夫的一个论点有错,沃尔夫这位欧洲著名科学家,在自己学生的真知灼见面前,欣然认错,并鼓励他写成论文在校刊上发表。应该说,罗蒙诺索夫后来之所以能够在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人称为“俄罗斯科学之父”,这与他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了像沃尔夫这样不以己蔽人的前辈有关。正是在这些“不以己蔽人”的学者名家的引导下,更多的人才能推陈出新,获得了比前人更高的成就。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不以人蔽己,敢于否定别人的错误认识,固然不容易,但是要想做到不以己蔽人,勇于否定自己的错误见解,就显得更加困难些。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科学家,不仅具有“不以人蔽己”的勇气,而且具有“不以己蔽人”的胸怀,科学因此而发展,社会因此而进步。
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力发扬“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的精神。
分析:文章本论部分采用分论点式的论证方法。
【例文】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分析:文章本论部分采用递进式论证,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角度论证分析。
关注“广东华图”微信,获取最新资讯、真题答案、内部资料等信息!
考公神器【华图在线APP下载】|微信搜索“广东华图”
公职交友社区【新公社APP下载】|微信搜索“gdhtgwy”
相关阅读推荐:
》》》拼24天拿下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
》》》第九届华图杯素质大赛报名地址
》》》2016国考行测技巧大汇总
以上是教师综合素质文化-阅读理解能力的全部内容,更多广东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敬请教师考试群,及关注广东教师招聘网/广东人事考试网。
(编辑:广东华图)
线上微信客服
教师招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