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3 14:39 广东教师招聘考试 http://gd.huatu.com/jiaoshi/ 作者:广东华图 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一、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引导全班幼儿通过讨论的方法,选择或确定环境创设的主题和内容以及与环境材料互动的方法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题和内容往往是从一日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派生出来的。比如幼儿对教育活动中的某个主题活动特别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对这一主题的内容进行讨论,派生出有关这一活动的墙饰、窗饰、门饰或者区域活动布置。
二、探索法
探索法是让幼儿自己在环境中发现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知识。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他们与环境和材料交往的积极。幼儿园环境中隐藏了幼儿探索的无限“机密”,幼儿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墙饰、活动区域、材料、游戏、活动设施设备进行探索,发现事物的变化。
三、操作法
操作法是教师指导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习惯的基本方法。操作法的运用依赖于操作材料。幼儿把各种材料视为最美好的材料,通过操作了解材料的性质,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摸摸看看、敲敲打打、拆拆弄弄、粘粘贴贴、拼拼装装等各种作用于材料的方法都成为了幼儿的操作行为。
四、评价法
幼儿园环境的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对幼儿适应环境的评价,对幼儿的环境创设和互动行为的评价,对教师的环境创设效果的评价等。幼儿园环境评价贯穿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它不仅能了解幼儿发展状况,还能了解环境与幼儿行为的相互影响。同时,环境评价对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评价过程的信息反馈能强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更好地完善和优化环境创设。
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
一、活动区布局策略
(一)干湿与动静分区:区域活动的环境要根据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如科学区、生活区、美工区中的一些活动内容有时需要用水,可以相对靠近盥洗问或有水池的地方;而图书区、建筑区等无须用水,可以选择远离水源的地方设置;有些区域活动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比如图书区、数学区,有些区域活动幼儿行进活动的成分较大,比如小舞台、建筑区、角色区等,要根据活动区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以免相互影响。
(二)固定与临时分区:一些区域活动独立性较强,和其他区域幼儿交互比较少,比如建筑区、数学区、图书区等,最好位置相对固定,形成有序的操作氛围;一些区域活动因内容不同,常常会和其他区域幼儿发生联系,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些区域活动的整合,如当语言区需要进行故事、时装等表演时,可根据需要与表演区进行整合;美工区的一些编织、粘贴活动也可以和数学区、生活区结合。
区域环境的建立并不是孤立的,它依赖于幼儿、教师根据环境的特点以及主题学习的内容共同创建,教师要注意分析每一活动的教育价值,合理地安排活动区。
二、活动区内容设计
(一)区域活动内容设置应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基础
区域活动内容设置应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基础,根据儿童发展目标和本阶段课程实施目标,在了解幼儿兴趣、需要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立足于幼儿生活,确立各个活动区的具体目标,并进行相应内容设计和投放相关材料。一般来说,小班区域活动内容最少为6—7个,中班为8—9个,大班为9—10个。
(二)区域活动内容要与主题活动发展目标相联系
在实施主题活动中,一些操作探索性强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入区域活动,幼儿在开放的活动区中,自主探索和操作,不断产生新想法和新做法,起到了丰富和发展主题的作用,区域活动成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区域活动内容应当随着主题活动的改变而不断进行调整。
例如:在中班有关秋天的主题活动中,区域活动内容可设置为:数学区——树叶间隔排序;生活区——筷子夹树叶;美工区——用种子装饰花色蛋糕;建构区——秋天的公园;语言区——编讲有关秋天的故事等。要注意的是,区域活动在主题与主题之问也要形成自然过渡,在过渡到新的主题时,上一个主题的内容应该被逐渐取代,而不是一下子全新地更换。
三、活动区材料投放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媒介,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我们可以预设不同区域的不同教育功能,通过投放与教育目标一致、与幼儿能力发展水平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目的性原则
各种材料在运用到不同区域或者采用不同操作方式后所产生的教育价值不同,因此在一个区域活动中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总是隐含某种教育功能。教师要明确各个区域的各种材料所隐含的不同教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将幼儿发展目标和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起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探索活动,以达到区域活动的预定教育目标。材料和目标之间并不是唯一和绝对的关系,依投放方式不同,形成宽泛而灵活的目标功能关系。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工具适宜性还体现为适量和有序。活动区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能充分满足幼儿操作需要即可,并非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越好。所增添区域活动材料必须是幼儿熟悉的,在懂得操作使用要求的基础上,放置在活动区中,这样既明确体现了材料功能性,又奠定了活动区有序的基础,有助于幼儿形成使用工具、材料的良好操作习惯。
(三)丰富性原则
为满足幼儿操作需要,需要提供数量充足,形式、功能多样的活动区材料。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性还需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比如:角色区的构建,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提供的物品种类要少,数量要多,最好每人一份。班级娃娃家,可以有4—6个家,每家家里的物品都基本一样,这样符合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中班幼儿喜欢扮演,并开始喜欢交往,可以增加幼儿生活经验中常见的交往对象,娃娃家数量减为3—4个,增加理发店、菜场、医院等游戏;大班幼儿喜欢挑战,可以开展幼儿园游戏、军队游戏,满足幼儿的模仿需要以及喜欢自己做主、自由行动的需要。
(四)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时,要在所要投放的材料与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人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层次,投放难度不同的材料,满足幼儿个体操作和学习的需要,从而更大效益地实现教育目标。以幼儿串珠活动为例,幼儿串珠的一般发展规律为:硬绳大孔珠一软绳大孔珠一硬绳小孔珠一软绳小孔珠一按简单排序规律串珠一按复杂排序规律串珠,教师可以据此逐步提供各种串珠材料和工具,并提出一定的递进性的要求,幼儿常常会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操作方式投入活动,容易获得成功感,这也是幼儿喜欢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操作性原则
幼儿喜欢操作摆弄,教师所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最好是能让幼儿动手做做、摆摆,再配以说说、画画,这样有助于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操作,激发创造欲望,在操作中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发展。比如:大班科学活动“瓶子里的漩涡”,提供饮料瓶和水,让幼儿先把瓶子装上水,拧紧瓶盖后,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旋转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幼儿不断的探索行为。瓶子里放多少水能很快旋转起来?怎样的运动方向瓶子里的漩涡深?是上下运动,还是左右运动?伴随漩涡水有没有什么变化?……让幼儿带着问题探索,鼓励幼儿相互的观察和评价,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索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章末小结
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以下知识点:
1.活动区,又被称为“区域活动”或者“区域游戏”。是指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及室外场地来设置各种区角,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以及主题活动发展进程,在各区角投放一定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小组化、个体化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
2.幼儿园活动区的种类:区域名称可以根据活动领域分为科学区、数学区、语言区、音乐区、美术区、运动区、生活区、角色区等;也可以按活动方式分为操作区、探索区、益智区、扮演区、建构区、阅读区、表演区、美劳区等。
3.活动区布局策略:干湿与动静分区;固定与临时分区;独立与整合分区。
4.活动区内容设计:区域活动内容设置应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基础;区域活动内容要与主题活动发展目标相联系。
5.活动区材料投放必须遵循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丰富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
一、有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当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时,意味着他们将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这一步关键而重要,他们从家庭走向了社会,这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是一种转折,这种转折往往是痛苦的。教师要为新人园孩子作好全方位的准备,而心理上的准备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及宽容接纳每一个幼儿,稳定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帮助幼儿克服第一次离开父母、家人的忧虑、紧张和不安情绪,使其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乐趣。
二、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适应社会生活
幼儿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并为个体进一步社会化奠定基础。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为幼儿提供同伴之间共同游戏和学习的机会,尤其重视并发挥幼儿与同伴、与集体的相互关系的作用。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将幼儿置身于幼儿园的各种人际环境之中,通过幼儿易于接受的民主、科学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培养孩子合群、组织性、纪律性、利他、勇敢和顽强等优良的性格特征,克服孤独、自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三、有利于幼儿园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心理环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形成协调的人际关系,使员工乐于从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只能使人感到处处受压抑,导致各种个性不良品质的形成,使员工情绪低落,养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
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要求
幼儿园作为保育和教育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气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幼儿的一日生活大都是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度过的,他们每天都在和周围的环境进行着交互作用,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呢?
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物质环境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环境布置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园内设备和材料应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幼儿在这种良好的物质环境中活动,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愉悦的情绪,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动去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
二、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
教师要真挚地关心幼儿,充分地与幼儿进行沟通,知道和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并让幼儿知道和理解教师的一些想法,让幼儿在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其思维和行为,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公正、客观地对幼儿进行评价,并要以正面激励为主,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例如:在区角活动中,小班幼儿不会灵活地用积木搭建事物,只能简单地用两块相同的积木叠放在一起,正当幼儿沮丧时,教师正好看见这一幕,并惊喜地对幼儿说道:“真能干,你搭的小桥真好看。”幼儿听了便会十分开心,不到几分钟的时问,他又会连续搭出好几样新的东西了。由此可见,教师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能有效地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三、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所以教师初建班集体时,应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的教育态度,使幼儿个体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充分表现,逐渐使幼儿产生自信和自主感。教师应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幼儿园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教师之间保持相互喜爱,合作共事,幼儿在这样的人际关系里,能受到教师的尊重,扮演成功的角色,满足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因此,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
良好的幼儿园风气,是指园内所有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和行为方面比较一致的富有个性特点的、稳定的集中表现。它要靠全体教职员工经过长期培养才能逐渐形成,而一旦形成,则对全体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幼儿园领导应重视园风的建设工作,使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和幼儿,身心都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我们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关心每一个幼儿,理解每一个幼儿,尽我们所能地为幼儿提供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每一天。
(编辑:广东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