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解析—副省级与地市级两类试卷的比较(3)
作为考生复习备考公务员考试最权威的依据——《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终于于2011年10月13日下午公布,与2011年一样,《大纲》对申论的要求,仍是一字未改。这表明,今年的国考申论考试对能力的考察要求没有大的变动。但是,《大纲》的指导性作用仍不容忽视,华图教育申论研究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以帮助考生有针对性的备考,达到事半功倍,最终获得成功。 目前国考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副省级考试)、市(地)以下综合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以下简称地市级考试)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针对这两类试卷,国考申论考试大纲对能力考查作出了不同的要求。随着申论考试的发展和演进,目前,不论是副省级申论考试还是地市级申论考试,都愈发重视对能力的考察。以往“背一两篇申论范文即可打天下”的时代也早已结束。在这种形势下,掌握两类考试能力考察要求的异同是有效备考的关键。 说起两者的区别,众所周知的即是省级考试比地市级考试“难”,但是,具体“难”在哪里?却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 表格1.2012年公务员国考大纲申论要求 副省级地市级备注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阅读理解能力贯穿整个申论考试,由于材料深度的区别,能力要求也有所区别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的能力,而贯彻执行能力则侧重在理解层面。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副省级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能提炼出问题。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副省级重在阐述思想观念,因此,观点重于对策,只写对策的申论写作模板在副省级考试中越来越不适用。 对比2010年至2011年两年的国考题目的设置,将省副级考试较地市级考试的“难”概括为:高度、深度、广度三个方面: 一、难在命题高度方面 副省级考试较之地市级考试,命题高度更高、更宏观。这一点在2011年国考两类试卷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2011年国考两类试卷的主题均为文化问题。但是,命题高度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副省级申论考试的第三题:“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高度已上升到黄河精神、爱国主义的宏观高度。而与之相类似的地市级申论考试的第二题:“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则是针对具体的事件,较之副省级的命题,明显偏微观。 而文章写作更能体现出命题高度的不同。同样以2011年国考题为例,副省级的文章写作:“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这正是《大纲》中对副省级考试的文字表达能力:“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综合分析能力:“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的考察。此题还体现出而地市级的文章写作:“给定材料7”的划线部分写到:“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这正是《大纲》中对地市级考试文字表达能力:“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的考察。从两者的角度可以看到,黄河精神所涵盖的内容要更为宏观,是整个中华名族的文明、精神。而“失根”则主要是围绕农村传统文化、农村教育问题。两者命题高度的差异可见一斑。 二、难在材料深度方面 副省级考试较之地市级考试,题目与材料的联系相对更为隐蔽,题目通常要求考生更深入的挖掘材料,提炼材料背后隐含的观点,而这些经过提炼的观点才是得分点。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具备归纳、概括的能力,还应具备推理、抽象能力。这一点,在大纲中也是有据可循的。《大纲》中:副省级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提炼”、“揭示”两个词表明考生需要把材料中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抄材料。这一点在2011年国考副省级考试的文章写作中,有最完美的体现。黄河精神,在所有的7段材料中,都没有直接的表述。需要考生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出黄河精神,同时,还应发挥一点联想。例如:给定资料1谈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那么“勤劳勇敢”就可以看作是黄河精神的一种表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就是生生不息,执着的精神。以此类推,可以推出许多黄河精神。而2011年国考地市级考试的文章写作中,“失根”的表述就可以在材料7中找到,“无根的存在——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就这样相互纠结着。”可见,地市级考试,要相对容易一些。 三、难在能力考察广度方面 副省级考试较之地市级考试,《大纲》中对两者都是四种能力的要求。但是,细读下来,能力考查的个数还是不同的。 副省级考试要求考生具备: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地市级考试要求考生具备: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其中,地市级考试的“贯彻执行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同意合并为副省级考试的“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且还只侧重在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但从能力要求数量上看,副省级考试比地市级考试能力要求多了“综合分析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因此,对于报考副省级职位的考生,一定多注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大纲》中,“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这要求考生对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就要求考生切不可陷入传统的“材料为根”的惯性思维中,一切都依赖材料。更不可轻信一些所谓的技巧、方法。例如,“只要政府说的就是对的”,如果抱着这种思想,不假思索的去答题,遇到考察这种能力的题型,考生自然会失败。这重能力的考察在2010年《大纲》公布之前,申论考试题目设置对两类考生都有这方面能力的考察。在2009年、2008年两年国考申论试题中,体现得更为到位:见表格2. 地市级考试的两道题目都是对一种观点进行判断和评价。2009年副省级考试的题目是尚未定论的政策进行判断、评价。2008年副省级的题目直接是对某职能部门的答复提意见。即“批评政府的言论”。这对于上述的“政府说的都是对的”解题技巧而言,是最有力的批驳。 而2010年以来,由于《大纲》的公布,这一方面的考察明确规定是针对副省级考生。因此,在副省级考试中多为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题目,此类题目很少出现。可见,《大纲》的指导性作用在申论考试中,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大纲》要求,此类能力的考察,转到副省级的考试中。由于变为两套试卷,材料选择发生了变化。申论的材料就会选择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或者是一些尚未定论的问题。在题目设置上,也更为隐秘,增加了难度。由原来在题目设置中直接体现“判断”,转变为隐含在材料中,让考生自行判断。设问方式变为“启示”、“认识”。这样,其实难度是加大的。面对有争议的问题,考生应该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判断、阐释。例如2011年副省级考试,第一题:“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对于黄河治理问题,到底是疏还是堵,是尚未形成定论的。考生应综合考虑,进行判断。并切在材料中,也有暗示,一定要加以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全面的答案。可见,难度较《大纲》公布之前,有所增加。而《大纲》之后,地市级的难度有所减弱,更加大了两类考试难度的差距。简单地说,就是副省级考试,更加难了! 综上所述,可见,国考中,省部级申论考试的“难”是名副其实。其出题也是遵循《大纲》要求。但是,仔细研究《大纲》,也可以看到,有的能力在题目设置中,本应属于地市级考试的范畴,却出现在副省级的大纲要求中。“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这一点,对于命题高度非常宏观的副省级题目设置,很难有所体现。而对于更为微观的地市级考试的对策提,此种能力体现得更为充分。但是,鉴于《大纲》的指导性作用,考生不能忽视这一点。特别是今年《大纲》仍未改动,这预示着,今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考试题目设置很有可能加强该方面能力的考察。考生应该在备考中加强实践能力。有条件的考生,更需要到基层去实践、去锻炼。这在公务员招考中,要求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变化可以印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