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多久_公务员考试网
2021-10-07 16:32 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多久_公务员考试网由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国家公务员栏目由提供,更多关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多久,公务员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公务员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将于10月中下旬发布招考简章与职位表,并在11月下旬左右笔试,笔试内容包括行测和申论,行测分值为100分,题目120-140不等,全为选择题。言语理解与表达,一般是0.8-1分。数量关系0.8-1分。判断推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图形推理、逻辑判断0.8-1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0.5-0.6分;资料分析0.8-1分;常识判断0.5-0.6分。国考申论题型分值分布为:副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第一题归纳概括(10分);第二题综合分析(15分) ;第三题提出对策(20分);第四题贯彻执行(25分);第五题贯彻执行(30分);市(地)级以下:第一题归纳概括(10分)等等。广东华图在这里预祝各位考生备考顺利,最终能够考取一个优异的好成绩。
往年2021国家公务员广东地区招考单位提供848个职位,共招录2068人,考生们可以通过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或点击下载链接查看。
以下是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供广大考生参考用
年份 | 公告发布时间 | 报名时间 | 笔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面试时间 |
2021 | 2020年10月14日 | 10月15日-24日 | 11月29日 | 2021年1月10日 | 2021年2月开始 |
2020 | 2019年10月14日 | 10月15日-24日 | 11月24日 | 2020年1月7日 | 2021年2月开始 |
2019 | 2018年10月21日 | 10月22日-31日 | 12月2日 | 2019年1月17日 | 2021年2月开始 |
2018 | 2017年10月28日 | 10月30日-11月8日 | 12月10日 | 2018年1月24日 | 2021年2月开始 |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技巧
申论技巧:文章写作之如何确定文章立意
文章写作主要测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要求高。无论是国家公务员或是省级公务员甚至部分事业单位考试中都有涉及。由于其分数高,难度大,一直以来是考生最为头疼部分。华图教育在此为大家进行指点。
如何才能在文章写作环节脱颖而出,获得更高的分数呢?首先我们应明确文章写作的评分要素,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具备:正确的观点,完整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优美的表达。而正确的观点是我们写好一篇文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文章的观点不正确,或者不准确有可能面临偏题甚至跑题的风险,进而影响我们的成绩。
那么如何才能明确文章立意,让自己的观点符合出题人的意图呢?我们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深入剖析,进而获得有效信息。接下来华图教育对两个维度的剖析进行自治分析,让大家能够更加透彻掌握寻求文章立意的方法。
题干点睛
我们在确定文章立意过程中,要首先着眼于题干,依托题干信息帮助我们明确立意内容,通过题干我们可以明确文章论述的主题、观点甚至一些支撑观点的角度,但是具体能够提供哪些信息是不确定的,需要我们就题论题,不能先入为主。
第一种:只有主题词=》依据材料寻找观点
例:以“家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结合材料确定观点及角度
第二种:明确总论点=》依据材料进行验证+寻找角度
例:请结合给定材料,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撰写一篇文章
总论点:要优化营商环境=》依据材料寻找角度:如何,为何
第三种:明确总分论点
例1:“简政放权不仅要从“最先一公里”做起,还要打通中间环节和“最后一公里”,要防止各环节截留改革红利。”请结合对这句话及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主题词:简政放权
观点:要推进简政放权
角度:走好“最先一公里”,真正做好“放”;
打通“中间环节”,切实抓好“管”;
走好“最后一公里”,扎实做好“服”。
材料制胜
在确定文章立意过程中,不能只是依赖于题干就盲目确定,需要借助材料内容确定文章主题,表达的观点,支撑的角度以及论证的内容等。
1、明确材料制胜的任务:明确主题词、验证总论点、寻找分论点、寻找素材
2、如何使用材料
(1)高频词=》验证总论点
例:“ 宰相必起于州郡 猛将必发于行伍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参加兰考县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提到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基层,积极倡导广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投身基层,到群众中去,去接触国家最广袤无垠的基层“财富”,吸取各种“营养”来充实自己。真正把到基层任职作为学习提高的机遇、锻炼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崛起于基层的人才。
通过材料表述可以发现,高频词是基层,所以文章的主题词为基层。
(2)寻找和主题相关的要素词
=》问题、原因、对策=》对策角度
例:“基层工作难在留住人才”。主要是因为工作劳累,缺少个人生活空间;工作与工资不匹配,长期底薪高压;在基层,乡镇职级上升空间小,让不少人觉得没有出路。
获得对策角度分论点:
向下扎根基层,实现向上成长需要完善工作制度;
向下扎根基层,实现向上成长需要提高福利待遇;
向下扎根基层,实现向上成长需要拓宽晋升渠道
=》危害、意义=》意义角度
3、如何阅读材料
题干中句子所在的材料位置,一般会有一定的解释或相关表述,为提高我们获得有效信息的效率,可以先从出处则开始阅读,然后再结合材料其他内容,进一步明确文章立意。
希望以上内容希望对备考人员有帮助!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资料
申论热点练习题:落实“双减”政策 回归育人初心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政策”。并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即: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2021年秋季,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针对双减政策,全国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方案,力求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彻底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
问题:请你谈谈对“双减”政策的看法。
参考答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基础教育连接千家万户,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负担过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问题现象突出。国家层面出台“双减”政策,并通过做好校内教学和服务,强化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体现了教育育人为本的初心。
【从教育意义出发并结合当前问题,提出“双减”政策的正当性。】
当前中小学教育负担过重的现象离不开家长的殷切期望。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考取功名改变命运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铁杵磨成针”等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高考扩招后,成千上万的适龄人口通过良好的教育切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带来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深入人心。尽管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纵然学校减负政策一直在推行,但是在家长过高期望下,不少人求助于课外培训,这直接导致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的发生。
【从家长层面分析学生当前负担重的原因和影响。】
与此同时,一些培训机构违背了“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的定位,为了追求额外的利益,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宣传方式,人为制造焦虑。比如,打出“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口号;在内容教学上,存在提前教学和刷题的方式来快速提高学生成绩。但是这些揠苗助长的方式让中小学生疲于应对,对学科教育产生了畏难情绪。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学习规律,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
【从校外机构角度分析当前学生负担重的原因和影响。】
落实好“双减”政策,切实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不仅需要各个部门联合施策,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从落实上来说,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要切实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压减作业总量,还要提效增值;不仅要应教尽教,还要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满足学生家长的多样化需求。从舆论氛围上来说,要重视学生人格教育。分数是一时之得,如果没有健康成熟的人格,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是不合格的,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避免过于重视分数,要注重从健康成熟人格角度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对策部分,从学校和舆论氛围两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且重点突出。】
人才是未来最重要的竞争资源。作为人才的孵化器,教育领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不仅关系当前孩子健康发展,还涉及后续人才导向和未来国家长远发展。只有回归教育育人本质,才能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明天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结尾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高度提出教育要回归育人本质。】
点击抢购:2022国考乘风计划启航礼盒
点击报名:2022国家公务员笔试考点诊断班(5期)
笔试课程:2021年(行测+申论)打卡返现刷题班(10月+11月)
考霸笔记:【2022国考版】公务员考霸笔记6本套
以上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多久_公务员考试网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多久,公务员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公务员的信息敬请加入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及关注广东公务员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关键词阅读:
(编辑:广东华图)
线上微信客服
广东华图公众号